2008年10月10日

即便、既使

從小學以來,我所學習的詞語一直都是「即使」,課本上的句式練習至今仍歷歷在目:「即使過了這麼多年,我沒有忘記。」這是一個假設句,是偏正句的一種。

近年負責校對編輯國內不同譯者傳來的譯文中,發現他們時常把「即使」誤作「即便」,偶然亦將「即使」誤寫成「既使」,非常礙眼。大概都是字形相近之故。他們屢改屢錯,無可救藥。

對於「便」字,我向來很敏感,讀書時代拜讀董橋先生的文章,深佩其學識淵博,亦緊記其告誡:「便」字必須慎用,尤其置於大小二字前後附近者,可免則免,免得一併映入眼簾,令人在本來優美的意境裏看到不該看見的髒物。

我一直相信,「即便」這種低層次的錯誤完全應該打屁股。

直到數天前,偶然看到電視播放國內節目《百家講壇》,廈門大學一位易中天教授論說著曹操的生平,忽然聽得教授口中吐出「即便」二字,字幕也打出相同的兩個字!莫非漢語裏真有此詞?

翻閱手上多本辭書,都未見「即便」一詞,惟即、便二字相通,是「就」之意。例如「黎明即起」,相當於「黎明便/就起來」;但並沒有將兩字合起來組成一個詞語的。當然,你只要在網上搜尋一下,還是會發現到處都充斥著「即便」一詞的。可是,存在就等於合理嗎?

到底是這個低層次錯誤已蔓延至學術界,還是我才疏學淺?請指教。

後記:寫成這篇後找到這篇網誌,更深入地談論這個問題。幸好還有人跟我一樣看不過眼。
http://tw.myblog.yahoo.com/satanic-frank/article?mid=38&prev=-1&next=35




1 則留言:

匿名 提到...

《晉書.卷九二.文苑傳.左思傳》:「造齊都賦,一年乃成。復欲賦三都,……遂構思十年,門庭藩溷,皆著筆紙,遇得一句,即便疏之。」《儒林外史》第三回:「出了場,即便回家。」